2025年4月11日下午,麻花星空mv免费播放聚学讲堂——文明互鉴与文化传播系列讲座之“对于‘人生如梦’母题的比较文学研究”于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首都师范大学德语系老师Benjamin van Well博士主讲,华东师范大学德语系老师魏子扬主持。讲座讨论了中世纪德语亚瑟传奇《伊魏因》(Iwein)以及明清小说《西游记》与《隔帘花影》三部作品中的梦境理论与叙事结构。本次讲座语言为德语,吸引了逾60位校内外人士前来旁听。
讲座中,van Well老师首先介绍了《伊魏因》的主要情节,它围绕主人公伊魏因的荣誉追求与危机克服展开。伊魏因在失信于妻子后陷入疯狂,逃入森林之中,后来被两个寻求帮助的女子用神奇膏药治愈,恢复神智醒来,在一场独白中怀疑自己的整个骑士生涯不过是一场梦。经历这一转折,主人公不再执着于个人荣誉,而是把冒险与助人相结合,重新赢得了亚瑟宫廷与妻子的接纳。
随后,van Well老师着重分析了伊魏因醒来后的独白,指出这一独白一方面融合了古典晚期马克罗比乌斯(Macrobius)的梦境分类理论,另一方面体现了“人生如梦”的虚无主题(Vanitas)。后者对欧洲或基督教世界来说并非本土传统,而是源自讲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史诗《佛所行赞》(Buddha-carita)。这部史诗经历了摩尼教——伊斯兰文化圈——拜占庭等复杂的传播链条,被转译成了基督教的圣人传奇《巴拉姆与约萨法特》(Barlaam und Josaphat)。德语亚瑟传奇《伊魏因》结合了“人生如梦”主题,将唯武力论的空洞荣誉观念置于批判之中,并在德语文学史上首次以梦境为反思机制,促成了主人公对自身心理危机、生活危机的克服。
接下来,van Well老师转向中国的梦境理论与梦境叙事。“庄周梦蝶”的寓言与佛教思想相契合,而佛教传入中国后,“生命即梦”的观念又对中国思想产生深远影响。明代小说《西游记》第三回中,孙悟空在醉酒中进入梦境,被鬼差“勾死人”带往幽冥界。他凭借武力抗拒生死控制,经受住了地狱的考验,变得比从前更强大。Van Well老师指出,此梦境根植于《周礼》的魂魄理论(即入梦后“魂”可与“魄”暂离,神游异境),同时也体现了源自于宋明理学的“思梦”理论(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与伊魏因的梦境纯粹发生在心理层面不同,孙悟空的梦境具有明确的现实后果,即长生不老的欲望投射到了现实之中。而在清初小说《隔帘花影》中,梦境与清醒世界的边界模糊,同时又与冤情昭雪、道德审判、命运转化相关,成为了维系因果报应逻辑与现实伦理教化的纽带。
最后,van Well老师对三部作品处理“人生如梦”母题的不同方式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从文化哲学、叙事策略与伦理观念等不同方面深化中欧比较文学研究的构想。
在问答环节中,van Well老师就浮士德与孙悟空故事的可比性、不同思想文化范式下梦境诠释的多重性、中世纪盛期德语文学中梦境母题的创新性等问题与听众进行了热烈讨论,让听众充分领略到了梦境叙事的多面魅力,感受到了比较文学带来的深邃启迪。
供稿:魏子扬(华东师范大学德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