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下午,外语学院“聚学讲堂”暨《中国翻译史》本科课程客座讲座“‘西人文体何乃甚类我史迁也!’——林纾与晚清翻译文学”,在外语楼319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复旦大学中文系陶磊副教授主讲,由翻译系帅司阳老师主持,外语学院副院长赵朝永教授应邀出席,外语学院和中文系的众多同学到场参加。

讲座伊始,陶磊老师首先抛出“‘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有何区别?”的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由此切入对晚清翻译文学的认识。之后,陶老师简要梳理了中国翻译史上的叁次翻译高潮,并以伊索寓言的早期译本为例,解释了“口述+笔受”的合译模式。陶老师还展示了其中一个译本——《意拾喻言》的扉页和正文图片,带领同学们尝试解读原始材料。
随后,陶磊老师举例分析了近代小说、诗歌翻译中的传统文学因素。王韬所译《法国国歌》和《祖国歌》分别采用整齐押韵的七言句式和字数参差的骚体文言;蠡勺居士所译《昕夕闲谈》则继承了明清章回小说的诸多特征。陶老师进一步指出:“小说家”在中国古代不入“九流”,“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游戏笔墨;到晚清,康有为、梁启超提倡以政治小说“新一国之民”,小说被奉为“文学之最上乘”;直到“五四”时期,文言和白话、诗文和小说的价值序列最终得以重整。

接下来,陶磊老师提出“译入语能力和译出语能力哪个更重要?”的问题,由此引出本次讲座的中心人物,不通外文却翻译了180余种文学作品的“翻译家”——林纾。陶老师指出,时人对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的赞誉,实则建立在中国文化的优越感之上,并从小说类型和创作技法两个方面揭示了这种文化优越感的内在矛盾。
陶磊老师还展示了以林译小说为代表的晚清各类小说译名,并分析这些译名的归化特征:采用“××遗事”“××录”“××记”“××略”等中国古典小说惯用的题名方式;借助典故加以发挥,比如“吟边燕语”“块肉余生述”等;甚至直接使用已有的古典小说名目。

报告结束后,陶磊老师与在场师生进行互动,一一解答了大家的问题。本次讲座内容丰富,以译者林纾为切入点,在广阔的历史语境中展开探讨,不仅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以林译小说为代表的晚清翻译文学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翻译与历史的互动关系。
陶磊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主编学术集刊《复旦谈译录》,出版专着《“直译”“意译”观念溯源:从佛经翻译到兰学翻译》,译着《美妆帝国蝴蝶牌:一部近代中国民间工业史》等。
撰稿:徐嘉
摄影:李兰君
审核:帅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