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晚,“语”见未来——全球视野下的外语学习与文化探索系列讲座2025年第叁场在腾讯会议上如期举行。德语系黄雪媛副教授应邀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教育”展开讲座。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厦门外国语学校等学校的高中学生及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师生近200余人在线聆听了本场讲座。讲座由华东师大外语学院人才培养办公室主任赵宁主持。

黄雪媛,麻花星空mv免费播放德语系副教授、译者、散文和书评作者。代表译着有《诗歌的坏时代——布莱希特诗选》(荣获2024豆瓣“年度诗歌图书”第一名;被评选为2024豆瓣年度译者)、《只有一朵玫瑰支撑——希尔德?多敏诗选》、《卡夫卡传:关键岁月》(荣获2022年叁联生活周刊首届“行读图书奖”文学类十佳)、《卡夫卡传:领悟之年》、《月亮的阴面》;出版十一五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一部《同传捷径——德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与实战演练教程》;在《文汇报》《新京报书评周刊》《山花》《经济观察报》《书城》《外国文艺》等媒体发表文学评论和散文30余篇;其中《卡夫卡究竟是怎样的人》《歌德的意义》《在诗与真之外——美食家歌德》叁篇文章获《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25年即将出版文学评论专着《早上苍老,傍晚年轻——德语文学之镜》和卡夫卡长篇小说《审判》新译本。曾获“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心目中最优秀教师”。

黄雪媛老师以轻柔沉静的朗诵开启讲座,她朗读了布莱希特的短诗《事物变化》(“Wechsel der Dinge”),描绘了人类心理状态的不断变幻,指出了生命的辩证法和自我觉察的重要性,从而引领听众进入哲思和诗思的氛围。随后,她解释了副标题“只有一朵玫瑰支撑?”的深意:人工智能是人类理性与创造力的壮阔延伸,是通向“良好生活”的工具,但它不是目的;若不加节制使用,便可能导致信息泛滥和“技术眩晕综合征”,个体将陷入精神懒惰和创造力衰退;而文学、艺术以及一切个体主动的“灵性追求”,正如希尔德·多敏笔下的“玫瑰”,是现代人心灵的支撑和精神的滋养。

黄雪媛老师指出,文学的本质在于唤醒、激活、呈现和捕捉,最终是为了回归生活的本质,使人成为更完整的人。技术的发展应服务于人类更有尊严、更有意义的生活,而文学教育的使命,则是在语言的丛林中探索与建构意义,让文学点亮心火,照亮世界,故而文学教育需要“从善而读,择善而教”。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是立身之本和精神故乡。结合阅读课和创意写作教学实践,黄老师将课堂比作剧场,文学教育既是“心灵与文本的相遇”,也是人与人的彼此“看见”和相互激发,课堂是自我表达、创作和分享的理想场域。她引导学生经历“阅读—模仿—独立写作—自由表达”的路径,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学审美力和批评能力。她提醒大家,警惕对础滨写作的依赖,因为真正推动人类自我超越的,不是算法,而是源自内心的“爱”。在础滨时代,文学教育的核心正是呵护这颗“热灵魂”——用人的爱与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花园和生命奇迹。

最后,外语学院副院长王静教授和黄雪媛副教授围绕着双语双科人才培养模式、德语学习、作者创作意图和读者解读、文学的目的、诗歌翻译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提出了诸多对于文学阅读、理解、翻译与写作的具体建议。黄雪媛老师进一步指出,文学作品的最终使命是留下并传递生命的能量。
外语学院诚挚欢迎同学们来到华东师大,共同走进文学的世界,在语言与思想的探索中,发现自我、点亮人生。
本次系列讲座第四讲“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教育”将于4月23日(周叁)19:00线上进行(腾讯会议号:307492599,会议密码:709310),由外语学院英语系副系主任、国际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协会成员、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育技术方向访问学者张琳副教授主讲,欢迎广大师生及家长踊跃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