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外语学院“聚学讲堂”暨2025年度华东师范大学第12场校级学术讲座在外语楼319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日本成城大学陈力卫教授主讲,围绕近代日本的对华翻译与出版作学术报告。讲座由翻译系帅司阳老师主持,外语学院副院长、翻译系主任赵刚教授,日语系主任尤海燕教授、尹松教授、唐权副教授,日本信州大学阎小妹教授等应邀出席,外语学院、中文系、历史系的众多同学到场参加。

讲座伊始,陈力卫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近代以前的日本汉文使用情况,以及江户汉学的再兴起。8世纪以来,汉文在日本知识分子中就比较常用;德川幕府时代,汉文使用最盛,《海外奇谈》等汉译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
随后,陈教授进一步介绍了甲午战争前的汉译情况。邻国中国遭遇鸦片战争的前车之鉴与美国的“黑船袭来”使日本倍感危机,开始迫切地收集西方信息,学习了解西学。在这种情况下,中文文献成为日本了解西学、应对时代剧变的重要手段。同时,陈力卫教授指出,日本近代延续了江户时代的做法,习惯用汉文来翻译外来知识,因此,这些西方新知也能够通过这一渠道进入中国。《万国史记》等日本汉文书传入中国,并受到了中国学者的欢迎,日本主导的对华翻译与出版事业逐渐兴盛,此即讲座标题所谓的“西学东渐的另一条渠道”。
陈力卫教授由此引入讲座的重点部分——作为生意的日本对华翻译。据介绍,日清战争后,中国以日本为榜样,中国的学生留日、学制改革以及日本的亚洲主义旗号,还有此前《万国史记》等书籍在华销售的成功,都推动了日本对华翻译出版事业的兴盛。陈教授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重要的日本汉译机构与主要参与者。首先是1898年成立的善邻译书馆。由吾妻兵治、冈本监辅等人参与创办的善邻译书馆翻译了重野安绎《大日本维新史》、吾妻兵治《国家学》等书。这些书籍在中国十分畅销。虽然后来吾妻兵治在华遭遇兵乱,事业受阻,反而欠下一身债务,但这一翻译大潮势不可挡,随后又出现了由伊泽修二主持的泰东同文局。虽然泰东同文局受中国时局影响,也未能坚持多久,但还有富山房的普通学讲习会以及后来成立的东亚公司出现,可谓是前仆后继。

其中,陈教授主要谈及了重野安绎、服部宇之吉、吴秀叁、泽柳正太郎等人的翻译出版,指出这一时期日本对华的翻译出版书籍多为这一事业的主要参与者和赞助者的着作,且以实学、教育为主要内容。这些书出版发行到中国,由中国出版社代印或又中国国内的分公司分销,虽然引发了中国人的关注,但也遇到过严重的盗版与版权问题。陈教授认为,这一时期日本对华翻译的译者语言能力以及版权问题都是值得关注的。
此外,陈教授还分享了由其参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近代日本汉文文献丛刊》一书,该《丛刊》所收汉文文献就包括了讲座所介绍的甲午战争后日本为中国所翻译的“实用”类着作。目前第一辑已经出版,第二辑预计也将在今年出版。

最后,陈教授介绍了日本对华翻译的终焉。他指出,由于运输困难、阅读者数量有限等问题,书籍在华销售盈利不如日本,又由于中国出现抵制日本书籍而购买同类书中国作者版的情况,日本对华的翻译出版事业逐渐衰落,最后终结。针对这段历史,陈教授提出,还有许多课题有待深化,比如日本汉译的动机及方法的确立、汉译译者的水平、完整书目的制成、汉译书的中国消化过程以及留学生的翻译的进步等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报告结束后,陈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互动,一一解答了大家的问题,涉及这一时期翻译语言、目的以及历史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本次讲座对近代日本对华的翻译出版现象进行梳理,关注由此产生的语言及文化交汇现象,帮助大家了解“西学东渐的另一条渠道”。这对于加深我们对于近代日本的走向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各个细节都大有裨益,又为翻译史以及概念史研究提供了许多信息和资料。

陈力卫教授现为日本成城大学经济学部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荣誉资深研究员,专攻日本语史、中日语言交流史。主要着作有:《和制汉语的形成与发展》、《近代知识的翻译与传播》、《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日本辞书100本》等。译着有《风土》、《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奥州小道》、《翻译与近代日本》、《忠诚与叛逆》等。
撰稿:周天意
摄影:邱天烨
审核:帅司阳